【长三角科创志】张江-苏州-杭州创新三角:打破"玻璃门"的科技共同体实验

⏱ 2025-07-17 17:33 🔖 新上海龙凤419 📢0

(首席记者 陈科)凌晨2点,苏州工业园区月亮湾的某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上海交大教授李岩团队与苏州纳米所的科研人员正在调试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我们的样品上午在张江做预处理,下午就能送到这里测试,"李教授指着实时传输数据的屏幕说。这样的"跨城实验",已成沪苏科研合作的常态。

---

人才流动:打破户籍的"创新护照"

在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大屏显示:2025年上半年跨城工作科技人才达12.7万,同比增长63%。其中"电子创新护照"持有人在三地均可享受本地人才政策,这一制度已覆盖92%的高层次人才。更值得注意的是,沪苏杭三地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占比首次突破40%。
上海龙凤419贵族
---

设施共享:价值百亿的"科学朋友圈"

上海光源的预约系统显示,34%的机时被苏州、杭州企业使用。合肥稳态强磁场装置为上海科研团队保留每周20小时的专用时段。"我们建立了价值178亿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目录,"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负责人介绍,设备使用率从38%提升至72%。
上海龙凤419会所
---

产业协同:创新链的"化学键"

松江G60科创走廊的某智能工厂里,来自嘉兴的机械臂正与上海工程师进行5G远程调试。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内企业联合申请专利占比达31%,技术合同成交额中跨区域交易占58%。"研发在上海,中试在苏州,量产在合肥"的创新链条日趋成熟。
上海品茶工作室
---

生态共建:绿色创新的"公约数"

在淀山湖水域,沪苏环保部门联合投放的监测浮标实时传回数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已建立统一的环评标准,联合开发生态技术47项。某环保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的治理方案同时满足三地标准,反而打开了新市场。"

(文中数据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核实)